据悉,按照签署的此项合作协议,双方还将在基础数据和典型应用的基础上,定期进行技术研讨和业务探讨,通过共同组建团队联合申请国家科技项目、四川省科技项目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等方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开展生态环境大数据+电力的业务深度应用、数据增值服务、能源数据商业运营模式、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应用场景研究和实践,带动政企产业链、生态圈协同发展
大数据实现监测全覆盖为进一步迈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省生态环境厅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工作,初步建成江苏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这辆水环境应急监测车用于突发事件,车里设备可以根据突发事件不同的需求来调整。
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勇建议,持续强化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建立巡查、监督常效机制,利用科技手段及时、精准、高效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联合司法机关,严格落实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责任追究,通过司法途径确定违法主体的民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法治保护。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部秦玮介绍,站点共有60多台大型在线监测设备。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设备最重要的任务是分析臭氧前驱物。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碳减排目标。同时,平台整合全省14.6万家固定污染源的一企一档信息,范围覆盖全省4.7万家危废监管企业及2.9万家排污许可证发放企业信息,实时接入全省1979家国控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控数据,实现污染源行业分布分析、地区分布分析以及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建立了完善的污染源监控网络。
在监控平台上,工作人员随机点开地图上的南京节制闸监测点,监测时间、水质等级、pH值、水温等一目了然。天空地一体的监测监控网,实现环境监测全覆盖,各类检测数据互联共享,预警预报能力明显提升同时,要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拆除作业扬尘污染防治。
建(构)筑物拆除工程完成后,应当对裸露场地进行覆盖,裸置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应当采取绿化、铺装等扬尘防治措施。《方案》要求,河北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用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密的措施、最严肃的责任、最严厉的处罚,推动河北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提档升级。《方案》明确河北要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未落实六个到位的春季复工和新开工工程项目,一律不得开(复)工。
建(构)筑物拆除施工,应当采取洒水、喷淋、喷雾等扬尘防治措施,及时清理废弃物。加强土石方作业、建筑物拆除作业过程监管,采取有效洒水、喷雾措施。
施工现场进行机械剔凿、清理作业时,采取封闭、遮盖、喷淋等扬尘防治措施。《方案》指出,建筑施工开(复)工前做到六个到位,即审批到位、报备到位、防治方案到位、配套措施到位、监控到位、人员到位。未完全拆除的建(构)筑物或者停工期超过一个月的,应当清除现场建筑垃圾,并采取围挡、遮盖等扬尘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拆除作业扬尘污染防治。
建(构)筑物拆除工程完成后,应当对裸露场地进行覆盖,裸置时间超过三个月的,应当采取绿化、铺装等扬尘防治措施。此外,《方案》提出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约谈制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实施网格化监管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方案》要求,河北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用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密的措施、最严肃的责任、最严厉的处罚,推动河北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提档升级。《方案》明确河北要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防治。
市政设施与城市道路应采取分段开挖、分段回填的方式施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4月20日透露,近日,该省印发《河北省2020年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河北省将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体系,全省县城及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工地达到六个百分之百和视频监控、PM10空气在线监测设备两个全覆盖。
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和PM10空气在线监测设备,并分别与当地建设主管部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突出科学治气当前,成都市大气治理已经进入攻坚期,今年要完成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任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时,成都加快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建设,启动建设大气综合观测实验室、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等项目建设,强化科技治气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积极开展新一代餐饮油烟净化装置、专用新能源吸霾车、新型催化法燃气锅炉烟气低温脱硝的研究与应用示范,持续推广汽(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不断提升大气治理科技化水平。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成都市继续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是对有效举措和治理经验的延用和推广。突出联动治气行政有区划,大气无边界,2019年成都市充分发挥主干作用,积极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效明显。突出精准治气今年在受厄尔尼诺影响的大背景下,气温逐年升高,全国臭氧浓度均呈同比上升态势,且污染时段进一步提前,臭氧污染防控形势日趋严峻。眼下,成都市制定出台了《成都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具体举措相较于往年来讲,措施进一步深化细化,更加突出依法、精准、科学,通过落实精准化、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将进一步改善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突出依法治气根据《方案》2020年成都市将在去年完成砖瓦、砂石、铸造等7个行业334家企业绿色发展绩效考核上,着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排放绩效管理,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和绩效考核优秀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对家具、人造板、制药、包装印刷行业开展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对环保绩效水平高的企业按有关规定执行税收减免、信贷融资、差别化电价等激励政策此外,2020年成都市还将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法律规章,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法律条款对有效的治气举措予以固化、对未纳入上位法的相关防治措施及职能职责予以补充完善,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对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6、5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3.6%、8.8%。尤其,针对秋冬季易发生重污染天气的情况,成都市持续开展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在颗粒物管控上,持续运用智慧工地等监管平台加强工地、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建立和完善扬尘管理信用考核体系,对扬尘管控不到位的工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实施信用惩戒,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并落实道路积尘量化考核,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水平,降低城市道路扬尘污染影响。
为此,成都市在《方案》中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加强臭氧生成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的管控。2020年,成都将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依托科技创新,积极开展3D气溶胶雷达扫描、高架高清视频及红外遥感监控、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提升五步法精细化管理水平。
日前,记者从成都市环保局获悉,1月1日―4月19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87天,同比增加1天。优良天数率79.1%,同比升高0.2个百分点。
2020年,成都市将进一步加强与成都平原区各城市的沟通对接,整合国家、省、市科研力量和技术团队,编制成都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攻关方案、成德眉资同城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成都都市圈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方案,为区域联防联动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机制,加强预测预报,推动实现源清单、源解析等科研成果和监测数据共享,协同重点污染源联防联控,共同防范重污染天气。当然,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今年成都市更加突出公众参与,将积极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创新举办线下大气污染治理宣传活动,开发应用环境违法随手拍程序,引导公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践行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眼下,成都市制定出台了《成都市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具体举措相较于往年来讲,措施进一步深化细化,更加突出依法、精准、科学,通过落实精准化、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将进一步改善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
优良天数率79.1%,同比升高0.2个百分点。为此,成都市在《方案》中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加强臭氧生成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的管控。
日前,记者从成都市环保局获悉,1月1日―4月19日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87天,同比增加1天。尤其,针对秋冬季易发生重污染天气的情况,成都市持续开展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在颗粒物管控上,持续运用智慧工地等监管平台加强工地、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建立和完善扬尘管理信用考核体系,对扬尘管控不到位的工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实施信用惩戒,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并落实道路积尘量化考核,提高道路清扫保洁水平,降低城市道路扬尘污染影响。
当然,大气污染防治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今年成都市更加突出公众参与,将积极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创新举办线下大气污染治理宣传活动,开发应用环境违法随手拍程序,引导公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践行绿色、低碳、文明、节约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突出依法治气根据《方案》2020年成都市将在去年完成砖瓦、砂石、铸造等7个行业334家企业绿色发展绩效考核上,着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排放绩效管理,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和绩效考核优秀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对家具、人造板、制药、包装印刷行业开展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对环保绩效水平高的企业按有关规定执行税收减免、信贷融资、差别化电价等激励政策此外,2020年成都市还将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法律规章,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法律条款对有效的治气举措予以固化、对未纳入上位法的相关防治措施及职能职责予以补充完善,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对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收官之年,成都市继续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是对有效举措和治理经验的延用和推广。2020年,成都将进一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依托科技创新,积极开展3D气溶胶雷达扫描、高架高清视频及红外遥感监控、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提升五步法精细化管理水平。突出精准治气今年在受厄尔尼诺影响的大背景下,气温逐年升高,全国臭氧浓度均呈同比上升态势,且污染时段进一步提前,臭氧污染防控形势日趋严峻。同时,成都加快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与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建设,启动建设大气综合观测实验室、大气智能大数据监管中心等项目建设,强化科技治气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积极开展新一代餐饮油烟净化装置、专用新能源吸霾车、新型催化法燃气锅炉烟气低温脱硝的研究与应用示范,持续推广汽(柴)油车尾气净化装置,不断提升大气治理科技化水平。
突出联动治气行政有区划,大气无边界,2019年成都市充分发挥主干作用,积极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效明显。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76、5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3.6%、8.8%。
突出科学治气当前,成都市大气治理已经进入攻坚期,今年要完成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任务,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完善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质量联合会商机制,加强预测预报,推动实现源清单、源解析等科研成果和监测数据共享,协同重点污染源联防联控,共同防范重污染天气。
2020年,成都市将进一步加强与成都平原区各城市的沟通对接,整合国家、省、市科研力量和技术团队,编制成都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攻关方案、成德眉资同城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成都都市圈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方案,为区域联防联动提供技术支撑指导3家龙头企业完成低挥发性原料替代,替代比例达到100%。